bwin官网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队 张云山

晨曦中的村委会

奴拉芒全景

村道旁的滑坡痕迹

村民院落一隅

县城扶贫搬迁小区一角

奴拉芒小学新教学楼夜景

建设中的光伏发电站
奴拉芒是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果园镇的行政村之一,也是我们驻村帮扶的地方,距离兰州85公里。村子东西长7公里,南北宽5公里,总面积35平方公里。村内山峦起伏,沟壑纵横,到处是悬崖峭壁,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形。山之巅海拔2330米,沟之底海拔2070米,平均海拔2200米。山坡陡度大多在30度以上,有的达到70度,当地人形象地说,这里是“碰死麻雀滚死蛇”的地方。
“奴拉芒”是东乡语“乌拉喔(wulawo)”的音译,意思是滑坡的地方。滑坡的痕迹随处可见,村道旁就有十余处。滑坡的面积有大有小,小的两三平方米,大的上万平方米,几百上千的居多。在重力崩塌、水力溶蚀、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,滑出了剖面、佛尊、动物像、宝塔峰等形状。山涧滑坡更为奇特,树木随之滑下,被滑下的树木仍傲然挺立,象加过人工似的。
东乡县的地名有以两个姓氏命名的习惯,比如唐汪镇、陈何村、宗罗村、杨王家村等。按此惯例,奴拉芒村应命名“马康村”,因为全村只有“马”、“康”两个姓氏。之所以定名奴拉芒,是因为滑坡的特征盖过了姓氏的风头。奴拉芒又特指全部姓马的四至七社,全部姓康的一、二、三社则俗称“康家”。
奴拉芒人是百分之百的东乡族,交际工具是东乡语和汉语,很多老人和妇女只会东乡语。东乡族是甘肃特有民族之ー,他们自称“撒尔塔(sarta)”,以聚居在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而得名,由蒙古、回、汉、藏等民族逐渐融合而成。东乡语有语言无文字,是由成吉思汗西征时带回的中亚一带的“撒尔塔人”接受当时的“官方语言”---蒙古语而形成的,并在历史发展中吸收了相当数量的汉语借词,比如数字、时间、俗语、党政部门及领导职务,电子产品及网络用语,脱贫攻坚及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等新生事物。
刚来村上帮扶时,正好赶上东乡族封斋。斋月期间,除产妇、病人和12岁以下的小孩外,其他人一律封斋。奴拉芒人凌晨三点开始沐浴进食,四点二十结束,日落后八点半至九点开始晚餐。家境较好的,在晚餐时间还要宴请阿訇和一定范围的村民表达感恩之情。开斋前,阿訇诵经祈祷,尊贵的客人上炕入席,其他宾客列队进入东家大院落座。奴拉芒人的宴席丰盛而节俭,油香、馓子、油果子、瓜果在客人入席前就已摆台,河州包子、椒麻鸡是每家的标配,主食根据主妇自己的特长分别呈上烩菜、麦仁饭或旗花面,最后一道压轴的硬菜是闻名遐迩的东乡手抓,以“冰抓”为主,有的人家则同时呈上“热抓”,尽显他们的待客之道。
奴拉芒是东乡县的深度贫困村之一,在各级政府和bwin官网帮扶下,最初的贫困印象正在逐步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脱贫印象:2014年-2019年累计脱贫124户1274人,贫困发生率从67.78 %下降为15.18 %;奴拉芒小学新教学楼年底竣工,明年春季投入使用;村卫生室今年10月建成使用,医疗保险全村覆盖;危房存量清零,易地搬迁入住楼房或新农村78户421人;入村入户道路全面硬化; 0.4千伏动力电入村,220伏照明电通村通户,宽带网络已接通;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81 户391人;养殖合作社正常运转;第一个工业项目---光伏发电站落地建设;印象最为深刻的是,2019年8月20日23时20分,全村通了自来水,乡亲们忙着盛水、拍发视频、欢呼雀跃,幸福感沁入心脾!靠天吃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!
奴拉芒也有浪漫的风景。 “康家”的排洪沟被我们驻村工作队命名为“康河”,“康河” 穿越村道的小桥便是“康桥”。当东方汉字遇上西方景观,当青春遇上离别,可能是那首诗遇上隽永的时候;当贫困村遇上脱贫攻坚,当奴拉芒遇上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“康桥”一定承载着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重任,2020年,全村群众一定会在星辉斑斓里放歌。
(2019年12月31日于奴拉芒村委会)